在合肥,如何长成“小巨人”?

发布日期:2024-12-02 浏览次数:188

文章来源于:合肥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元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相比传统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等特性,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今天起,我们推出《小巨人·向新力》系列报道,深入调查走访专精特新企业,从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基本要素出发,试图去探寻那些“小巨人”背后的“大力量”。


合肥滨湖科学城。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小巨人”

  何以澎湃“大能量”?


不久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2024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拟认定名单,合肥市共701户企业入围,占全省40.4%,入围企业占比创历史新高。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拟认定名单,合肥市共60户企业入围,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两个“历史新高”,绝非一种偶然。


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11户,占全省30.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8户,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6位。


“独门绝技”


掺杂大量白色塑料的大米倒入色选机,不一会儿,干净的大米从出口一侧“哗哗”流出……在捷迅光电展厅,这一幕,每一次都让来访者赞不绝口。


白色塑料和大米的透明度接近,人眼也难分清。在高速运动环境下,传统色选机根据颜色分选,效果并不理想。捷迅光电将人工智能与鹰眼相机融合,让机器产生认知,首次实现了对物理特征的有效捕捉,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捷迅光电智能色选机。(图源:合肥新站区)



作为企业研发中心主任,高春经常客串讲解员,为来宾介绍核心产品。期间,他常提起色选机研发制造的那段艰难岁月。


上个世纪,国内色选机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直到2000年前后,国产化才有了实质进展。即便如此,前沿技术依然被国外企业牢牢掌控,国内企业只能跟随。


“如果继续跟跑,必定一直受制于人。”高春回忆说,面对行业痛点,他们决定另辟蹊径,跳过主流技术,自主开辟一条新的技术路线——研发“鹰眼相机”。


正是凭借这个“独门绝技”,捷迅光电从一家中小企业,“长”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捷迅光电选择“另辟蹊径”的那一年,正是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然而,大不代表强。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水平低下等问题亟待破解。


次年,工信部首提“专精特新”概念,并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国家仅有大企业是不够的,还要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个字,重构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体系:专注细分领域,苦练创新内功,成长为行业内的“小巨人”,从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彼时,高春正在实验室埋头攻关新技术,并没有意识到,捷迅光电正迈向专精特新之路。



捷迅云控技术为行业提供更智能的粮食加工解决方案。(图源:捷迅色选)



几乎同一时间,城市的另一边,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钻研一项“独门绝技”,志在破解流程工业长达百年的熔炉取样之困。


几年后,全球首款高温熔体成分在线检测商业化设备在合肥诞生。“我们瞄准行业痛点,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流程工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金星智控副总申远说。


2023年,申远加入企业的第二年,一个冒着热气的新词——“新质生产力”,猛然跳入他的视野。令他振奋的是,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强大科技内核,正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金星智控GS-LIBS熔体遥测式激光成分分析仪,高炉铁水成分在线检测。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而“小巨人”以技术见长,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置顶”创新



江湖之大,高手如云,修炼“独门绝技”,绝非轻而易举。扎根合肥,“小巨人”无一例外,都将自主创新提到“置顶”位置。


常用于体育赛事中的“鹰眼相机”,能够在高速运动状态中快速响应。色选,恰好也需要应对这种局面。技术能否“迁移”,捷迅光电最初也不确定。


从宽阔的赛场到逼仄的机器,空间的极限压缩,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比如,运动鹰眼相机个头大、价格高,而一台色选机上需装载24台,怎么办?


“当时,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搁下手里的项目,投入鹰眼相机的研发中。”高春说,他们通过不断试验,经历无数次失败,“砍”掉了相机图片储存、处理等功能,造出了“缩小版”鹰眼相机。


2013年,捷迅光电发布“仿生鹰眼识别技术”。时至今日,该技术经历不断升级,在色选机行业依然处于领先。


高春认为,“小巨人”虽然标准化生产优势不明显,但相比于大企业,“船小好掉头”,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方向,研发新产品。


不过,专注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虽锻造了技术“长板”,但也存在共性的“短板”,比如,规模不大、资源不足、自我创新能力有限,等等。


独自创新,不如携手共创。作为科创之城,合肥集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大量科技成果,是企业创新难得的宝贵资源。


合肥科学岛。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作为“排头兵”,“小巨人”自然当仁不让。


不需要去森林,在家也能呼吸源源不断的负氧离子,在肥西经开区,合肥科拜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这个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基于人们对环保健康的强烈需求,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在国内首创了一种自释放负氧离子材料,用在冰箱、空调、水壶等家电,可以持续自动释放负氧离子,净化空气。


科拜尔产品展示。



在合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小巨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小巨人”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往往发挥主导作用。


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捷迅光电组建了行业内唯一一家关于粮食分选的省级实验室。


“一些粮食领域的重点课题,经常会交给我们来做。”高春说,高校院所提供方向指导、理论支持,企业负责应用落实,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小巨人”持续迸发创新“大能量”。


“持续进化”


生物医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在合肥高新区,安科生物研发的人生长激素“安苏萌”、人干扰素“安达芬”,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品牌优势,均处于市场前列。


核心技术的“护城河”,是高额研发投入带来的。


“创新药研发,就是一个‘烧钱’的过程。我们每年都会拿出营收的10%投入研发,几乎雷打不动。”安科生物执行总裁姚建平介绍说。


安科生物展厅。张大岗 摄


创新不仅仅是“烧钱”,最紧缺的是人才。


一支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团队,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标配”。


在安科生物,企业结合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不断优化研发人员结构,打造了一支专业性强、结构合理、高效协作的生物医药创新型研发团队。


该团队先后入选安徽省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合肥市“228”产业创新团队,其中还拥有“115”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


安科生物抗体药物生产线。



集大成者,方成大器。以自研团队为基础,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绑定”,是“小巨人”构筑创新优势的关键一招。


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关键机械摩擦副材料及零部件研发和制造,企业成立之初,便与合肥工业大学建立了良好顺畅的合作机制。


“我们专门成立产学研办公室,组织高校学生深度参与具体项目的研发中。”企业技术总监李聪敏说,一些学生毕业后就留了下来,解决了企业对口人才招引的问题。


市场瞬息万变。如何敏锐地捕捉需求,是“小巨人”持续创新、持续进化的灵魂所在。


安徽中科中涣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便建立了“铁三角”创始人团队:董事长技术出身,总经理市场经验丰富,常务副总擅长品牌建设,让企业能够对技术、市场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有时候开发一款新产品,或是找到一条新赛道,很快就会产生其他入局者。”企业总经理助理张小飞说,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企业想要保持技术领先,必须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分析,进行技术迭代和储备。最初,中科中涣主营新能源公共交通锂电池安全防护,2019年下半年,他们通过市场研判将技术进一步升级,拓展到电化学储能赛道,成为全国最早开发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既关注变的东西,又关注不变的东西。姚建平认为,面对市场变化,企业需要正确评估技术的价值,确保有一定的“门槛”,否则就会有随时被取而代之的风险。


中科中涣产品展示。(图源:中科中涣)


专业机构研究发现,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6.6年,远超中小企业2.5年的平均寿命。


“小巨人”澎湃发展“大能量”,靠的就是深耕市场、矢志创新、持续进化。


“小巨人”持续涌现的背后,是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今年4月,专精特新创新指数达286.4,同比增长25.2%,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以动能之新,提经济之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批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为合肥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文章来源于:合肥日报


编者按


今年是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元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相比传统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等特性,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今天起,我们推出《小巨人·向新力》系列报道,深入调查走访专精特新企业,从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力基本要素出发,试图去探寻那些“小巨人”背后的“大力量”。


合肥滨湖科学城。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小巨人”

  何以澎湃“大能量”?


不久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2024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拟认定名单,合肥市共701户企业入围,占全省40.4%,入围企业占比创历史新高。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拟认定名单,合肥市共60户企业入围,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两个“历史新高”,绝非一种偶然。


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11户,占全省30.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8户,位居全国城市第14位、省会城市第6位。


“独门绝技”


掺杂大量白色塑料的大米倒入色选机,不一会儿,干净的大米从出口一侧“哗哗”流出……在捷迅光电展厅,这一幕,每一次都让来访者赞不绝口。


白色塑料和大米的透明度接近,人眼也难分清。在高速运动环境下,传统色选机根据颜色分选,效果并不理想。捷迅光电将人工智能与鹰眼相机融合,让机器产生认知,首次实现了对物理特征的有效捕捉,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认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捷迅光电智能色选机。(图源:合肥新站区)



作为企业研发中心主任,高春经常客串讲解员,为来宾介绍核心产品。期间,他常提起色选机研发制造的那段艰难岁月。


上个世纪,国内色选机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直到2000年前后,国产化才有了实质进展。即便如此,前沿技术依然被国外企业牢牢掌控,国内企业只能跟随。


“如果继续跟跑,必定一直受制于人。”高春回忆说,面对行业痛点,他们决定另辟蹊径,跳过主流技术,自主开辟一条新的技术路线——研发“鹰眼相机”。


正是凭借这个“独门绝技”,捷迅光电从一家中小企业,“长”成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捷迅光电选择“另辟蹊径”的那一年,正是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然而,大不代表强。我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水平低下等问题亟待破解。


次年,工信部首提“专精特新”概念,并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国家仅有大企业是不够的,还要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个字,重构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体系:专注细分领域,苦练创新内功,成长为行业内的“小巨人”,从而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彼时,高春正在实验室埋头攻关新技术,并没有意识到,捷迅光电正迈向专精特新之路。



捷迅云控技术为行业提供更智能的粮食加工解决方案。(图源:捷迅色选)



几乎同一时间,城市的另一边,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钻研一项“独门绝技”,志在破解流程工业长达百年的熔炉取样之困。


几年后,全球首款高温熔体成分在线检测商业化设备在合肥诞生。“我们瞄准行业痛点,坚持自主创新,为我国流程工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金星智控副总申远说。


2023年,申远加入企业的第二年,一个冒着热气的新词——“新质生产力”,猛然跳入他的视野。令他振奋的是,新质生产力蕴含的强大科技内核,正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金星智控GS-LIBS熔体遥测式激光成分分析仪,高炉铁水成分在线检测。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而“小巨人”以技术见长,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置顶”创新



江湖之大,高手如云,修炼“独门绝技”,绝非轻而易举。扎根合肥,“小巨人”无一例外,都将自主创新提到“置顶”位置。


常用于体育赛事中的“鹰眼相机”,能够在高速运动状态中快速响应。色选,恰好也需要应对这种局面。技术能否“迁移”,捷迅光电最初也不确定。


从宽阔的赛场到逼仄的机器,空间的极限压缩,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比如,运动鹰眼相机个头大、价格高,而一台色选机上需装载24台,怎么办?


“当时,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搁下手里的项目,投入鹰眼相机的研发中。”高春说,他们通过不断试验,经历无数次失败,“砍”掉了相机图片储存、处理等功能,造出了“缩小版”鹰眼相机。


2013年,捷迅光电发布“仿生鹰眼识别技术”。时至今日,该技术经历不断升级,在色选机行业依然处于领先。


高春认为,“小巨人”虽然标准化生产优势不明显,但相比于大企业,“船小好掉头”,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方向,研发新产品。


不过,专注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虽锻造了技术“长板”,但也存在共性的“短板”,比如,规模不大、资源不足、自我创新能力有限,等等。


独自创新,不如携手共创。作为科创之城,合肥集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大量科技成果,是企业创新难得的宝贵资源。


合肥科学岛。全媒体记者 李亚朝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将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先进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中,不断创造新价值。作为“排头兵”,“小巨人”自然当仁不让。


不需要去森林,在家也能呼吸源源不断的负氧离子,在肥西经开区,合肥科拜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这个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基于人们对环保健康的强烈需求,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在国内首创了一种自释放负氧离子材料,用在冰箱、空调、水壶等家电,可以持续自动释放负氧离子,净化空气。


科拜尔产品展示。



在合肥,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小巨人”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小巨人”对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往往发挥主导作用。


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捷迅光电组建了行业内唯一一家关于粮食分选的省级实验室。


“一些粮食领域的重点课题,经常会交给我们来做。”高春说,高校院所提供方向指导、理论支持,企业负责应用落实,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小巨人”持续迸发创新“大能量”。


“持续进化”


生物医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在合肥高新区,安科生物研发的人生长激素“安苏萌”、人干扰素“安达芬”,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品牌优势,均处于市场前列。


核心技术的“护城河”,是高额研发投入带来的。


“创新药研发,就是一个‘烧钱’的过程。我们每年都会拿出营收的10%投入研发,几乎雷打不动。”安科生物执行总裁姚建平介绍说。


安科生物展厅。张大岗 摄


创新不仅仅是“烧钱”,最紧缺的是人才。


一支创新能力突出的科研团队,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标配”。


在安科生物,企业结合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不断优化研发人员结构,打造了一支专业性强、结构合理、高效协作的生物医药创新型研发团队。


该团队先后入选安徽省首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合肥市“228”产业创新团队,其中还拥有“115”创新团队带头人及安徽省首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5人。


安科生物抗体药物生产线。



集大成者,方成大器。以自研团队为基础,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绑定”,是“小巨人”构筑创新优势的关键一招。


合肥波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专注关键机械摩擦副材料及零部件研发和制造,企业成立之初,便与合肥工业大学建立了良好顺畅的合作机制。


“我们专门成立产学研办公室,组织高校学生深度参与具体项目的研发中。”企业技术总监李聪敏说,一些学生毕业后就留了下来,解决了企业对口人才招引的问题。


市场瞬息万变。如何敏锐地捕捉需求,是“小巨人”持续创新、持续进化的灵魂所在。


安徽中科中涣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便建立了“铁三角”创始人团队:董事长技术出身,总经理市场经验丰富,常务副总擅长品牌建设,让企业能够对技术、市场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有时候开发一款新产品,或是找到一条新赛道,很快就会产生其他入局者。”企业总经理助理张小飞说,市场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导向,企业想要保持技术领先,必须对市场有深刻的洞察分析,进行技术迭代和储备。最初,中科中涣主营新能源公共交通锂电池安全防护,2019年下半年,他们通过市场研判将技术进一步升级,拓展到电化学储能赛道,成为全国最早开发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既关注变的东西,又关注不变的东西。姚建平认为,面对市场变化,企业需要正确评估技术的价值,确保有一定的“门槛”,否则就会有随时被取而代之的风险。


中科中涣产品展示。(图源:中科中涣)


专业机构研究发现,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成立年限为16.6年,远超中小企业2.5年的平均寿命。


“小巨人”澎湃发展“大能量”,靠的就是深耕市场、矢志创新、持续进化。


“小巨人”持续涌现的背后,是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涌现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今年4月,专精特新创新指数达286.4,同比增长25.2%,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以动能之新,提经济之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批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为合肥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