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医疗新军扩张
发布日期:2002-12-20 浏览次数:500
◇二流政府医院或专科医院将面对巨大冲击,甚至直接导致破产或被并购。
◇药品等上游厂商开办医院,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通过避税方式在非营利医院取得超额利润。
近几年,由于国家卫生政策及医疗服务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不仅原有的行业、厂矿、军队所属医院纷纷驻足原政府医疗服务市场,而且民营医院、外资医院挺进的脚步逐渐加速并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在新一轮竞争中,有些地区性的中等规模的医院已经出现严重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在今年,民营资本以及上游厂商等业外企业涉足医疗行业的案例明显增多,医院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投资热点。可以说,目前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民营医院已经开始对国有政府医院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而这种竞争将在2003年进一步加剧。此外,2003年,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将进一步加大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在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上,外资医院将有可能成为国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主要竞争对手。
各类医院之间竞争格局透视
由于人口因素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医疗产业在理论上会成为全球的最大市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日前也预测,目前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到2005年,中国的医疗消费市场总值将达到6400亿元。可以说,2003年的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产业格局来看,各类医院也将为了各自的生存而展开激烈拼杀。
中国当前的医院可以按产权、所在地区、诊疗特色、卫生部的医院评级等进行分类。例如,按产权可以分成地方政府所有医院,军队医院、企业医院等。按诊疗特色可以分成专科、综合医院。按等级可以分成三级、二级、一级医院。这里主要以产权来划分医院,并且对其职能进行分析。
可以说,中国医疗服务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是在政策壁垒保护下的没有充分竞争的零散产业,大量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政府医院成为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主体机构。目前政府医院的产业内的竞争者主要为同一地区的其他政府医院、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企业医院。 同时应该看到,现有的医疗市场虽已竞争激烈,但由于行业内竞争者并没有把管理及效率做到极致,故依然留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所以,在政策壁垒松动后,又有大量新的进入者。当前,主要进入者有三类:一类是外资医院进入;第二类是非医疗行业的民营资本进入医院领域;第三类是医院的上游厂商如药品等厂家在通过一体化战略进入医院领域。
政府医院破产或被并购将提供更多的业内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及固定资产的沉淀,地方政府每年有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又有一定的政策保护,政府医院在医疗服务产业中依然处于领导地位。在绝大部分的城市中,最具实力的医疗机构仍是政府医院。同时大部分政府医疗相对于新进入者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但是,政府医院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较低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医院由于历史上形成了大量的退休人员的负担,以及一些中小地市中政府医院甚至成为安置人员就业的重要机构,由此产生了过度的人力成本的包袱;在历史上,又形成了大量医院内部的后勤机构,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由于产权归政府所有,出现类似于国企的一些治理结构及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对现有人力资源的保持能力和新进入者相比也处于绝对的劣势。
此外,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医院的竞争关系及同质化的服务也导致了这类医院的相对竞争能力低下。同一城市的一大部分二流政府医院由于医疗收入不足,政府相对投入过少,导致再生产能力下降,竞争能力逐步丧失。有些地区的这类政府医院已经面临破产边缘。
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外部资本加大进入医疗服务产业的力度,新的产业资本会从利润最丰厚的地区或细分市场进入医疗行业,并且带入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将对大多数城市的二流政府医院或专科医院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直接导致这类医院破产或被并购,而这种结果无疑又给民营和上游厂商为主的产业外资本提供了更多的业内资源。
医院受到的外部冲击将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政府、企业、民营和外资等几种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社区卫生服务、药店、药品供应商等机构对医疗服务产业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大。不只是传统的政府、企业医院,就连民营等医疗服务业新军也将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准备在2003年进入医疗服务业的众多资本来说,这些无疑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现已得到较快发展。有些地区,基本替代了一级医院的职能,并且已经开始冲击许多中等医院的门诊诊疗收入。可以判定,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会持续加强。
另外,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可以报销药店自购药品的费用,药店正成为新的替代传统政府医院的一支新生力量。这样,一些综合性的政府医院来自于 “小病”、慢性病的门诊收入也会直线下降。
而药品生产和分销企业、卫材及医疗器械设备供应商相对于医院也具备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其中以大中型医疗器械供应商的能力最强,药品供应商的能力最弱。特别应该注意的是,2003年药品生产厂家和分销商的企业并购重组行为将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如果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形成强大的还价能力,会随着药品厂商之间的并购活动加剧,导致其对药品提供商的讨价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此外,由于城市医疗能力的相对“过剩”,就医者对医院的就医环境,医院服务质量保证等要求提高,直接、间接的增加了医疗成本。而新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也使医院面临更高的诉讼成本。
◇二流政府医院或专科医院将面对巨大冲击,甚至直接导致破产或被并购。
◇药品等上游厂商开办医院,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通过避税方式在非营利医院取得超额利润。
近几年,由于国家卫生政策及医疗服务行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变化较大,不仅原有的行业、厂矿、军队所属医院纷纷驻足原政府医疗服务市场,而且民营医院、外资医院挺进的脚步逐渐加速并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在新一轮竞争中,有些地区性的中等规模的医院已经出现严重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在今年,民营资本以及上游厂商等业外企业涉足医疗行业的案例明显增多,医院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投资热点。可以说,目前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民营医院已经开始对国有政府医院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而这种竞争将在2003年进一步加剧。此外,2003年,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将进一步加大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在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上,外资医院将有可能成为国有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主要竞争对手。
各类医院之间竞争格局透视
由于人口因素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医疗产业在理论上会成为全球的最大市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日前也预测,目前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上个世纪70年代的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到2005年,中国的医疗消费市场总值将达到6400亿元。可以说,2003年的中国医疗服务市场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从产业格局来看,各类医院也将为了各自的生存而展开激烈拼杀。
中国当前的医院可以按产权、所在地区、诊疗特色、卫生部的医院评级等进行分类。例如,按产权可以分成地方政府所有医院,军队医院、企业医院等。按诊疗特色可以分成专科、综合医院。按等级可以分成三级、二级、一级医院。这里主要以产权来划分医院,并且对其职能进行分析。
可以说,中国医疗服务产业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是在政策壁垒保护下的没有充分竞争的零散产业,大量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政府医院成为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主体机构。目前政府医院的产业内的竞争者主要为同一地区的其他政府医院、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企业医院。 同时应该看到,现有的医疗市场虽已竞争激烈,但由于行业内竞争者并没有把管理及效率做到极致,故依然留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所以,在政策壁垒松动后,又有大量新的进入者。当前,主要进入者有三类:一类是外资医院进入;第二类是非医疗行业的民营资本进入医院领域;第三类是医院的上游厂商如药品等厂家在通过一体化战略进入医院领域。
政府医院破产或被并购将提供更多的业内资源
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及固定资产的沉淀,地方政府每年有一定的财政补贴,同时又有一定的政策保护,政府医院在医疗服务产业中依然处于领导地位。在绝大部分的城市中,最具实力的医疗机构仍是政府医院。同时大部分政府医疗相对于新进入者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但是,政府医院成本过高、生产效率较低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医院由于历史上形成了大量的退休人员的负担,以及一些中小地市中政府医院甚至成为安置人员就业的重要机构,由此产生了过度的人力成本的包袱;在历史上,又形成了大量医院内部的后勤机构,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由于产权归政府所有,出现类似于国企的一些治理结构及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对现有人力资源的保持能力和新进入者相比也处于绝对的劣势。
此外,同一地区的不同政府医院的竞争关系及同质化的服务也导致了这类医院的相对竞争能力低下。同一城市的一大部分二流政府医院由于医疗收入不足,政府相对投入过少,导致再生产能力下降,竞争能力逐步丧失。有些地区的这类政府医院已经面临破产边缘。
可以预见,随着未来外部资本加大进入医疗服务产业的力度,新的产业资本会从利润最丰厚的地区或细分市场进入医疗行业,并且带入大量的资金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将对大多数城市的二流政府医院或专科医院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直接导致这类医院破产或被并购,而这种结果无疑又给民营和上游厂商为主的产业外资本提供了更多的业内资源。
医院受到的外部冲击将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政府、企业、民营和外资等几种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社区卫生服务、药店、药品供应商等机构对医疗服务产业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大。不只是传统的政府、企业医院,就连民营等医疗服务业新军也将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对于准备在2003年进入医疗服务业的众多资本来说,这些无疑是需要注意的因素。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现已得到较快发展。有些地区,基本替代了一级医院的职能,并且已经开始冲击许多中等医院的门诊诊疗收入。可以判定,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会持续加强。
另外,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可以报销药店自购药品的费用,药店正成为新的替代传统政府医院的一支新生力量。这样,一些综合性的政府医院来自于 “小病”、慢性病的门诊收入也会直线下降。
而药品生产和分销企业、卫材及医疗器械设备供应商相对于医院也具备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其中以大中型医疗器械供应商的能力最强,药品供应商的能力最弱。特别应该注意的是,2003年药品生产厂家和分销商的企业并购重组行为将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如果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没有形成强大的还价能力,会随着药品厂商之间的并购活动加剧,导致其对药品提供商的讨价能力降低,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此外,由于城市医疗能力的相对“过剩”,就医者对医院的就医环境,医院服务质量保证等要求提高,直接、间接的增加了医疗成本。而新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也使医院面临更高的诉讼成本。